远东配资交易软件,一片坐拥堪比小大陆辽阔疆域和令人垂涎的自然资源“聚宝盆”。
这里是让全世界各国垂涎三尺的资源宝库,也是全球范围为少有还停留在试探性开发的区域。
只不过受限于种种原因,俄罗斯无力单独对其开发。
放眼亚太圈子,目前有能力且有便捷对其投资开发的,似乎也只有中国。
但现实却是,中国的投资极少“染指”俄罗斯远东。
那么,俄罗斯为何宁愿让它沉睡,也不愿敞开怀抱,让近邻中国这个“基建狂魔+投资大户”来帮忙开发?
远东有多诱人?
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岸边朝内陆望去,眼前展开的是一片让人眩晕的辽阔——6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足足比印度大一圈。
这里便是远东,占据了俄罗斯4成国土的辽阔区域。
如果把远东的面积换算到中国地图,相当于从东北到云贵高原的疆域全铺开,再放大两倍,这就是俄罗斯远东的体量。
展开剩余92%可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呢?
拢共才600多万人,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.3个活人,走在哈巴罗夫斯克的郊外,开车半小时见不到一缕炊烟是常事。
但这片“无人区”的脚下,偏偏踩着让全世界眼红的宝藏。
硬邦邦的表层泥土底下,埋着的是俄罗斯20%的石油和天然气。
往北走到马加丹州,岩层里嵌着闪闪发光的金脉,这里的黄金产量曾经撑起苏联三分之一的国库,现在仍是淘金者梦里都在念叨的“天堂”。
更别说那些藏在勘察加火山灰里的钼矿、铂金矿、钨矿,随便挖一铲子都可能改变国际金属市场的价格曲线。
再看地表和海疆。
连绵的原始森林从黑龙江对岸一直铺到白令海峡,这里的木材储量足够给全人类每人打一套实木家具。
鄂霍次克海的海面下,是丰富的帝王蟹、鲑鱼群栖息地,远东的渔获量常年占俄罗斯的七成以上。
俄罗斯远东,几乎可以与资源丰富划等号。
这块地方简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典范,资源多得让人眼红。
但如此天赐的财富,如今却被锁在严酷的自然保险箱里。
俄罗斯自己端着这金饭碗,却常常显得有点力不从心,这是为何?
开发远东?
首先,老天爷给远东设置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。
这里的冬天,那可不是一般的冷,“零下50度是家常便饭”绝不是夸张,极端的时候能给你干到零下70度!
更让人头疼的是,这片广袤的土地,很大一部分下面埋着的不是普通的泥土岩石,而是厚厚的、硬邦邦的永久冻土。
这玩意儿就像是大自然给土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、冰冷的混凝土。
想在上面修条路?架座桥?盖个工厂?
成本嗖嗖地往上飙,比在俄罗斯欧洲部分干同样的活,贵上好几倍都不止。
而且这冻土它还不老实,会随着季节变化膨胀收缩,今天修好的路,明天可能就给你鼓个包或者裂条缝,维护起来简直就是个无底洞。
再说这距离,那真是远得让人绝望。
从远东的心脏地带到莫斯科,直线距离就七千多公里!
这是个什么概念?
差不多相当于从北京飞到伦敦。
连接这头与那头的生命线,主要就靠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。
这条铁路,承载了远东物资进出的绝大部分压力,早就超负荷运转了。
运点东西,时间长、成本高不说,还特别容易受天气影响,一遇到大雪大风,整个物流链都可能瘫痪。
虽然俄罗斯政府这些年一直喊着要升级改造这条铁路,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了“东方多边形”计划,要把运力提升到2.7亿吨。
但这么大的工程,涉及资金、技术、恶劣环境下的施工,困难重重,进展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快。
至于海运,远东的海岸线倒是漫长,但大部分港口一年里有好几个月都处于冰冻期,能用的良港屈指可数,像海参崴这样相对条件好的港口,就显得尤为珍贵但也压力山大。
最近几年俄罗斯大力宣传的北极航道,确实是个充满潜力的黄金水道,理论上能大大缩短欧亚之间的航程。
但现实是,这条航线依然面临极寒气候、海冰、导航设备不足、破冰船短缺以及高昂的保障成本等一系列技术难题。
要想实现全年稳定通航,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通道,还需要投入难以想象的天量资金和技术力量去完善基础设施,比如建设现代化的造船中心、提升卫星导航和通信能力、打造应急救援体系等等。
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。
第二大难题,就是人。
远东这么大块地方,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40%以上, 但人口却只有可怜的800多万,只占全国人口的5%左右,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2个人, 真正的地广人稀到了极致。
更糟心的是,人不仅少,还在不停地往外跑。
年轻人根本不愿意留在这冰天雪地、感觉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,他们“用脚投票”,纷纷奔向俄罗斯欧洲部分或者更大的城市,去追寻更好的工作机会、更温暖的气候、更便利的生活条件。
政府当然也着急,想方设法搞点土地补贴、就业激励政策,比如著名的“一公顷计划”——给愿意搬到远东的俄罗斯公民免费发一公顷地。
可这些措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,吸引力实在有限。
试想一下,给你一块冻土上的地,让你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搞开发,这“福利”有多少人真愿意去领?
结果就是,远东地区的人口流失像个止不住的血口子,每年以十几万甚至二十万的速度在减少,每年都在搬空一座中等城市。
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,尤其是在能源开采、木材加工、矿产开发这些需要大量人力的关键领域,缺口将近一半!
技术工人更是稀缺资源。
虽然也有一些来自朝鲜、中亚等地的移民涌入,填补了一些低端岗位,但真正能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熟练技工和管理人才,那是凤毛麟角。
没人,再好的资源也只能沉睡在地下,再宏伟的计划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。
而且人口持续外流,还导致教育、医疗、科技等社会服务也跟着衰退,形成恶性循环,让远东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。
第三大拦路虎,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软环境问题。
说白了,就是投资和发展的整体氛围不行。
远东基础设施落后是硬伤,很多地方的公路、电网、通信等等,还停留在“上世纪水平”, 这种条件,别说发展高端制造业了,就是普通企业想稳定运行都困难重重。
比硬件更让人头疼的是行政效率和腐败。
政策经常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上面喊得震天响,到了下面执行起来就拖拖拉拉,或者干脆走样变形,或者因为腐败被迫停工!
这种环境下,哪个投资者心里不打鼓?谁愿意把钱投进一个可能被层层盘剥、项目随时可能因非市场因素夭折的地方?
种种因素交织下,就造成了现如今这副远东无人开发的景象。
那么,既然俄罗斯自己无力开发,为何不把投资机会交给中国,实现两国共赢?
交给中国开发?
对远东这块地方,俄罗斯自己也是挣扎的、矛盾的。
这块占其国土40%以上的“冻土金矿”,明明靠自家力量啃不动,却又死死捂在怀里不肯让邻居搭把手,这种别扭劲儿得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看。
历史层面上来说就是对中国不放心。
翻开远东地图,地名里藏着半部中俄关系史——海参崴、伯力、海兰泡……这些曾属于中国的故土,在俄罗斯人眼中既是“开疆拓土”的勋章,又是“可能被讨债”的隐忧。
沙俄时代用哥萨克马刀划下的疆界,苏联时期升级为军事禁区,符拉迪沃斯托克直到1992年才对外国人开放。
这种“军事缓冲区”的定位,让远东在俄罗斯决策层心里从来不是普通领土,而是需要“重兵把守的保险箱”,哪怕今天中俄称兄道弟。
现实角度考虑,俄罗斯同样担心中国借着开发远东机会染指此地。
远东距离莫斯科这么远,万一被中国资本喂饱了会不会闹分家?
这种担忧真不是瞎琢磨。
远东人口流失得像破了洞的水桶:1991年到现在跑了120多万人,留下的平均年龄直奔50岁。
反观黑龙江对岸,中国东北再难也有近亿人口撑着。
俄罗斯官员私下算过账:假如放中国工人进来搞基建,按中国速度十年就能迁入百万级人口,到时候远东街头汉语招牌比俄语多,议会里冒出几个“亲华派”议员,莫斯科还怎么遥控?所以有俄媒说得直白:“让远东穷着反而安全,穷地方才听话”。
不过,俄罗斯的固执近些年明显有着松动迹象。
俄乌冲突像盆冷水浇醒了莫斯科——原来欧洲市场说没就没,原来德国机器能一夜断供。
现在俄罗斯海关数据很诚实:远东对华出口三年涨了四倍,中国设备占远东新开工项目的七成。
连最顽固的俄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都改了口风:“要区分‘威胁’和‘机遇’”。
于是我们看到微妙转变:海参崴港对中国开放内贸中转,黑瞎子岛开始建跨境自贸仓库,甚至中俄警车开始在黑龙江大桥联合巡逻。
说到底,俄罗斯对远东的心结就像守着传家宝的没落地主:明知自己没力气挖宝,又怕请来的帮手把宝贝顺走。
可当家里米缸快见底时,攥紧宝箱的手总会松一松。
结语
如今的俄罗斯格外矛盾。
一方面,面对西方围堵,它不得不更加重视远东,近期普京政府甚至一口气在远东划了五大“超前发展区”,祭出十年免税、法律保障等超优惠措施,试图吸引投资。
但另一方面,历史的包袱、安全的焦虑和对影响力丧失的恐惧,如同无形的枷锁,让其在对中国开放的问题上始终踟蹰不前、顾虑重重。
远东这块冻土带上的“金矿”,何时才能真正被唤醒?
或许,只有当俄罗斯真正克服了内心的障碍,找到一条既能保障主权安全又能有效借力发展的平衡之道时,这里才能迎来真正的繁华。
参考资料
П.Я.巴克拉诺夫,臧颖.俄罗斯远东地区长期发展方向[J].黑河学院学报,2022,13
万红配资交易软件,刘艳萍.中俄远东地区开发合作的发展路径[J].黑河学院学报,2021,12
发布于:河南省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